关键字 汽车零部件行业 进步模式 整车企业
汽车的生产制造涉及到零件、整车等上百家甚至上千家生产制造厂商,若在整车制造企业与零部件生产企业之间没一个科学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的体系,没一个有效地角逐与合作的协调机制,汽车工业的整体进步势必是低速度和低水平的。现在,世界零部件企业则趋向于集成化、模块化、系统化地与整车厂家进行配套,国内怎么样在有限的保护期内充分运用规则,将汽车零部件行业做强、做大,不只关系到大家能否跟上世界汽车零部件行业的进步步伐,而且关系到国内汽车产业的进步取向,这一过程中进步模式的选择无疑会起到至关关键的用途。
1 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进步模式近况
国内汽车零部件行业组织结构模式的进步,历程了以下几个阶段:第一是零部件企业作为整车厂家的“附庸”,全部面向各自的整车厂家;第二是越来越独立,开始有计划地为其他整车厂家提供服务;然后是与整车厂家平行进步,有自己独立的市场;最后是部分零部件企业开始过渡到超前整车企业进步的阶段。经过近几十年的进步,国内汽车零部件行业已经形成一个以与整车企业的紧密型关系为核心,形状近似箭靶的主时尚业组织结构模式。这种模式中,靶心为整车生产企业,靶心向外依次为:第一环为核心零部件企业,核心层零部件企业一般由整车企业的直属专业厂和全资子公司构成,整车厂拥有对核心层零部件企业的完全控制权;第二环为骨干零部件企业,这类企业有相对独立的法人资格,其生产活动要服从于整车厂的整体部署,整车企业一般是通过参股、控股的方法控制、管理骨干层零部件企业;第三环是协作企业,整车企业与协作层企业之间是采购与供货的契约关系,一般是每年年初两者之间确定计划,然后按计划实行。同时零部件企业的空间布局也是围绕整车厂家相对集中分布。如上海及周围区域的汽车零部件企业主要为上海大众、通用配套,吉林等区域的零部件企业主要围绕一汽车配件套。
在这种箭靶分层次的行业组织结构模式下,核心层零部件企业总是都是围绕某一整车车型进行生产,因而商品品种单1、规模较大,并且可以得到整车厂家的技术与管理支持,所以在初期,常见进步态势较好,但这种零部件企业对整车企业的倚赖性非常大,因此对市场与技术开发、营销与服务等方面的看重与投入不足,致使后期进步乏力;而外面骨干层零部件企业乃至协作企业,因为游离于以汽车整车为核心的汽车集团以外,一方面非常难与核心层零部件企业进行角逐,同时在技术与管理上也没办法得到整车企业的支持,致使初期进步非常困难,一旦这类企业走出初期的困难时期,在市场角逐的锤炼下就会越来越崭露头角。
2 海外汽车零部件行业模式比较
2.1 日本汽车零部件行业模式剖析
日本汽车工业从1955年飞速进步,到1980年达到年产1 104.2万辆,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生产国,并维持14年之久。日本汽车工业以相对小的企业规模生产出很多优质的汽车,这与其独具特点的零部件行业组织结构模式有非常大的关系,正是基于此日本汽车工业创造了精益生产方法、按时生产制、零库存与看板管理等具备神话般的管理奇迹。
日本汽车零部件企业数目海量,规模不一,为了将这个庞大的零部件工业组织起来,日本企业使用了多层次承包体制,根据集成部件、稍加工组合部件和单纯加工部件3种状况,将零部件企业分为一次零部件企业、二次零部件企业和三次零部件企业,依次层层转包,最后将各层次零部件企业的零部件集中到整车厂家进行总装,形成金字塔型多层交互垂直式的、以合作为基础的分工转包模式。这种模式下,日本零部件工业形成了以大型企业为骨干,吸收很多中小微型企业参加的广泛协作网,汽车整车厂家与零部件厂家之间具备稳定和紧密的关系,尤其是一级协作企业与特定整车企业之间会保持长期稳定的贸易关系,同时整车企业一般都向两家零部件企业“双重”订货,以求在角逐中提升零部件的技术与水平,减少本钱。这种合作与角逐体制促进了零部件企业的系统化、模块化、集成化的进步,也促进了整个汽车行业的进步
2.2 欧美汽车零部件行业组织结构模式剖析
2.2.1 以德国为代表的欧洲模式
以德国为代表的欧洲模式,是整车企业与零部件企业之间维持相互独立的契约关系,各自独立自由的进步,整车企业可以用图纸向零部件企业招标,促进零部件企业按图纸进行生产;同时零部件企业也可以自主开发新品供整车企业选择,达成各自的进步,并在角逐中推进汽车行业的进步。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