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与经济之间的关系是研究所有人口问题中最基本的出发点之一,因此长期以来倍受学者的关注。早在几百年前,中国著名人口思想家洪亮吉、汪士铎等人便依据当时人口、经济、社会等方面的近况,从不同角度上探讨了人口过快增长对经济进步的影响。中国成立之后,以著名经济学家马寅初为代表学者从进步社会主义生产力的角度比较系统地论证了人口数目、人口水平与经济进步之间的辨证关系,并以此为主要依据提出控制人口的现实必要性,这是建国将来学术界最早对人口增长与经济进步关系的认识。遗憾地是,因为受当时左倾思想的影响和干扰,人口与经济关系的学术研究便就此中断了20余年。
伴随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确定、进步和健全,中国人口科学研究也伴随走向恢复、不断进步和兴盛的新阶段。在过去的20年中,国内外学术界结合中国的国情,对人口与经济关系运行的机理、方法、渠道等方面进行很多的深入分析与探讨,在很多重点的人口经济问题上达成了共识,获得了一些重大的突破,并为国家的社会经济决策提供了理论依据。综观过去20多年的中国人口经济问题研究过程,学术界在不同阶段中对问题研究的内容、方法、视线等方面也有着不一样的特点。因此,大家将它主要研究成就划分为改革初期、深化改革时期和市场经济时期三个阶段进行文献的回顾和综述,并对将来中国人口与经济关系问题研究的重点作一展望。
1、改革初期的研究成就回顾与评述 (1979~1986年)
中国在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个要紧里程碑。各项社会经济进步的现实客观上急切需要社会科学研究作为拟定政策的理论依据,因此带动了当时人口经济学的研究。学者们在回顾这段历史时指出(李竞能 1999),1978年实行的改革开放政策是中国人口经济研究得以恢复的催化剂,这突出反映在三件事上:一是从思想上把原有些禁锢逐步打破,倡导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准则”。二是人口增长同经济进步之间的矛盾十分尖锐,人口重压沉重,突出表目前失业问题极其紧急,物质提供很紧张,住房短缺,建设资金不足,使大家再也没办法不承认社会主义社会也会存在人口问题。三是在纠正以往政策偏差和冤假错案的过程中,出现了为马寅初、陈达和吴景超等人口学者平反的举措,引发了对社会主义人口问题的研究。① 因为中国人口科学研究的恢复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国家正全方位致力经济建设,其工作的重点放在达成四个现代化上,因此,改革初期阶段的中国人口与经济关系研究则更多地关注社会主义人口与经济进步的规律是什么,它的理论基础又是什么,中国人口经济运行中的要紧矛盾有什么,控制人口与经济进步的辨证关系又是什么,等等?在这一阶段,中国人口与经济关系研究的主要研究成就和关注的内容可以大致总结为以下四个方面:
两种生产理论
70年代将来,中国政府已明确提出控制人口的策略,但当时实行计划生育却缺少必要的理论作为指导。改革开放将来,探讨社会主义国家控制人口的理论基础便成为人口学界义不容辞的责任。伴随大家思想的解放,人口学界突破过去的理论禁区,对中国人口经济问题研究的重大成就是提出了两种生产理论。 人类自己生产需要与物质资料生产相适应是马克思主义人口经济思想的核心,这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论、《资本论》、《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由来》等论述中不难看出两种生产理论的思想。社会生产不只包含物质资料生产,还应当包含人类自己生产,二者构成了社会生产内部的矛盾对立体,社会生产正是在互相依存、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互相渗透中进步(张纯元 1983;冯立天 1982;李竞能等 1982;梁文达 1980;曹明国 1982)。
关于两种生产之间的关系,大部分学者觉得,在两种生产的矛盾运动中,物质资料生产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人口生产最后一直适应着物质资料生产的客观需要而变动,并围绕着物质资料生产这个经济基础而变动①,也就是说,经济进步情况决定人口的进步,人口变动需要与经济进步相适应。人口生产也反用途于物质资料生产,有时还会表现为强烈的反用途形式②,也就是说,因为人作为生产的主体,可以渗透到物质资料生产的每个方面,假如人口生产不可以得到有效的抑制,它也会在某种程度影响到物质资料生产的顺利进行,并延缓经济进步的进程。
马克思主义的两种生产理论是与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体系有着本质的差别,不可以等同起来。马尔萨斯觉得,人口生产是决定社会生产运动的主要力量,他仅从人口与生活资料这个狭隘的关系出发来判定,决定人类社会进程的原因是人口和生活资料。同马尔萨斯的“人口决定论”截然相反,马克思主义的两种生产理论则觉得,人口与生活资料关系从是物质资料生产,同时,人类自己生产在社会生产运动中仅占次要方面,它不是决定力量,也不可以决定社会的性质和进步进程。
尽管学者常见觉得,人类自己生产和物质资料生产存在着客观的比率关系,但他们对两种生产比率关系的性质、地位和用途却有着不一样的怎么看。一些学者觉得,两种生产的比率是国民经济比率关系中最基本的比率关系,是一种更带全局性、更具备策略性的比率关系,它直接决定物质生产内部的各种比率,如两大部类生产比率、积累和消费比率等(吴忠观 1982;王向明 1982)。李竞能等(1982)则觉得,两种生产的比率是社会生产的基本比率,自然对国民经济的进步有制约用途,但它并不直接决定国民经济的性质和进步规模与内部的比率关系,这主要由于人口生产本身并不是国民经济范围。
马克思主义的两种生产理论无疑是中国拓展计划生育工作的要紧理论基础,学术界在这一点上达成了一致的建议。两种生产理论给予中国的社会经济进步以要紧的启示,它是拟定中国经济政策和人口政策的指导思想;它需要大家在积极进步经济的同时,还要重视有计划地调节生育,这便是大家俗称的“两种生产一块抓”。
在怎么样讲解目前人口过快增长对经济进步的重压时,一些学者探讨了其深层次是什么原因。一是大家长期以来在人口问题上“左倾“的影响,导致知道放将来20多年的人口迅猛涨长;二是大家的社会主义规范的母体不是独立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是延伸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封建规范(刘洪康 1983),因此,人类自己生产和物质资料生产相适应同样需要一个历史的过程。 系统地总结和论述马克思主义的两种生产理论是中国人口学界对人口科学体系的非常重要贡献,它奠定了具备中国特点人口理论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同时,对两种生产理论的辩论也坚定了中国政府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的信心和决心,在理论上澄清了一些人对人口控制的模糊认识。更为要紧的是,科学和客观地应用两种生产理论来讲解中国人口与经济的内在关系问题,这是中国人口学界一个要紧的理论突破,它的实质意义已远远超出了对人口学本身的特殊贡献,它的提出对中国经济进步目的的拟定与其他要紧决策发挥了不可低估有哪些用途。
(二)中国人口增长与经济进步研究
人口增长与经济进步之间的关系可以反映在社会经济进步中的很多方面,包含人口与消费、人口与分配、人口与投资、人口与就业、人口与耕地、人口目的与经济目的等。改革初期,人口学界对于上述人口与经济关系探讨的论述也占了相当多比重,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学术界对中国现实问题的高度关注。
人口与生活资料的关系对任何社会的人口进步过程都极为要紧,在现实日常,人口生产和物质资料生产的比率关系主要表目前人口和生活资料的比率关系和劳动人口和生产资料的比率关系③。中国人口和生活资料进步的实践经历表明,1952~1957年因为全国没推行计划生育,人口增长较为飞速,其对人均产量增长的延缓用途明显大于推行计划生育将来1978~1981年这一阶段,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严格控制人口增长与维持人口生产和生活资料生产适合比率关系的必要性。田雪原(1982)则提出,人均国民收入是一个衡量人口和生活资料生产比率关系是不是协调的客观指标;同时,他明确地指出,控制人口增长对生活资料的影响并不是即时的,而是具备肯定的滞后特征。
这一时期的很多论述集中在对人口投资问题的关注上。邬沧萍(1980)比较早地借助国民收入指标,动态地考察了人口增长和国民收入投资额之间的关系,他发现,控制人口增长对国民收入的积极推动作用至少需要20年才能充分体现出来,这也为中国现阶段为何倡导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提供了必要的经济依据。陈玉光则依据中国的实质情况提出, 大家要依据人口增长速度确定投资的最低需要,并依据人民生活质量提升的速度确定投资的上限,这是在安排基本建设投资第一应该考虑的一个要紧原则,只有如此才能科学地确定积累和消费的比率关系。人口投资和经济投资存在明显有什么区别,前者是指国民收入中用于为保证不致于因人口增长而减少人民生活质量的投资,后者是指国民收入中为提升平均每个人国民收入所用的投资①,他同时明确提出智商投资也是人口投资的一种,智商投资对国民收入的影响总是通过劳动力水平变化来体现,他的这一论点到今天对大家研究人口投资用途有着要紧的指导意义。《人口经济学》一书对人口投资做比较系统和科学的论述,该书从宏观上严格界定了狭义人口投资和广义人口投资。前者指用于保证新增人口高于原有人口生活质量所需成本的投资,后者还包含用于保证全体人口生活质量有所提升的投资②。该书还特别说明了测定智商投资经济成效的几种办法,包含智商投资收益率、单位教育经费的常识与技能提升率、专业对口就业率等办法。除此之外,该书的另一个贡献是在国内初次从微观上探讨了家庭人口投资的意思和内容与其特有些经济效益。 改革初期,中国面临的突出的人口经济问题是就业问题。人口增长不但影响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增长,同时也影响着劳动力就业情况(黄志贤 1983)。宋则行(1981)觉得,新增劳动力能否全部就业将取决于积累率、劳动生产率和资金—劳力比率三个原因,在面对现有积累率、劳动生产率和资金—劳力比率均较低的国情下,一个比较实质和可行的选择渠道便是严格控制人口自然增长率,从而有效地控制劳动力的飞速增长。刘铮(1980)就解决当时人口与就业矛盾问题,提出了积极进行技术培训和提升劳动力水平的看法,并将此列为缓解劳动就业的一个要紧手段。通过对典型城市就业人口和经济进步的动态剖析,马淑鸾和张建山(1986)觉得,中国人口产业结构种类正在从第一产业在业人口为主的正三角形,经第二产业在业人口的膨胀形,向第三产业在业人口比重最大的现代化种类过渡的过程,这是人口产业结构变化的一个常见客观规律。
这一时期的人口经济问题研究的另一个突出特征是突破长期以来国内对适度人口的“禁区”, 从中国经济进步的实质出发,探讨达成适度人口的渠道和实质意义。学者觉得,从中国土地和资源出发,依据将来经济进步可能达到的速度和水平来研究中国适度人口数目,这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现实问题,它关系到百年后大家的子孙后代在哪种环境中生活(田雪原 1981)。可以说,这一时期对适度人口和经济进步关系的研究是后来可持续进步理论的雏形。通过对将来100年内的固定资产增长速度和劳动者技术装备提升的速度,生产性固定资产、劳动者技术装备程度和工农业劳动者三者比率关系,和基于工农业劳动者数目推算总人口三个方面,学者们推算,中国100年后的适度人口数目应稳定在6.5亿至7亿之间。在借鉴西方适度人口理论的基础上,学界依据中国政治体制的特征提出了最佳人口的定义,即最佳人口是过剩人口和过少人口之间的临界点上的人口,超越这个临界点的则是过剩人口,低于这个临界点的便是过少人口,而且这个临界点是动态的、有弹性的、有幅度的。同时,社会主义最佳人口增长率的定义也应运而生,这对后来学界关于适度人口的研究有着尤为重要的学术价值。
另外,学者对人口与其他经济进步问题也给予了充分的看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论著仍是张纯元主编的《人口经济学》一书。该书着重剖析了人口与经济结构、农业人口与经济进步、人口城市化与经济进步、人口与资源环境等内容,成为这一时期乃至随后两个时期的经典论著之一。除此之外,一些学者就人口与社会经济进步进行了一些尝试性的剖析和探讨(许涤新1983,1984;于旺 1981;曲海波 1985),为发展后来中国人口经济问题研究的视线起到了积极有哪些用途。
(三) 社会主义人口规律与其他经济规律关系研究
社会主义是不是存在着特有些人口规律,它的基本内容有什么,它与经济规律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所有这类问题都需要理论界给予回答。因为改革初期从事人口学研究的大都有着经济学的研究背景,上述问题便愈加引起了学术界的浓厚兴趣。在社会主义的生产过程中,同样存在着人口规律,学术界在这一点上并没存在着任何争议。不过,在就社会主义人口规律的基本内容上,学术界有着不一样的怎么看。俞金顺(1979)将社会主义人口规律表述为,有计划地控制人口出生率使之与以后时期新增劳动力的需要相适应。任峻垠则觉得,社会主义人口规律的基本特点可以表述为:人口的变化需要与在一流的物质基础基础上高速地进步生产相适应;需要与最大限度地满足大家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相适应①。他指出,仅单单将社会主义人口规律概念为以后时期新增劳动力需要对人口出生率的制约关系是比较狭隘的,它仅仅关注了人口数目关系,并没充分反映出中国现有些人口规律。
社会主义人口规律是若干经济规律之一,它与其他经济规律互相制约、互相用途,其中如两种生产理论所述,基本经济规律居于主导地位,它决定着人口规律的运动方向;人口规律遭到基本经济规律的制约,但它对基本经济规律也有反用途。因此,社会主义人口规律和有计划按比率发展趋势需要物资资料各部门的生产和人口生产维持肯定的比率。假如上述比率关系发生偏差,将会直接制约国民经济的正常进步。梁中堂(1986)则觉得,人口规律受约于经济规律,但不等于和直接表现为经济规律。他指出,那种觉得社会主义经济规律需要计划生育,计划生育就是直接规定每一个家庭只准生一个孩子的认识,是一种错觉。因此,他觉得在中国现有经济情况下,人口政策对生育的调节并不是越低越好。
1979至1986年间,在改革初期的短短7年内,以研究中国人口经济问题重点的中国人口学飞速从沉寂走向复苏时期。在这一时期,大部分论著所关注的焦点均为人口与经济关系的问题。综合而言,改革初期的人口与经济关系研究成就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是研究成就的发展性。因为自1957年以来,中国人口学研究几乎处于停滞阶段,无论是人口理论基础,还是人口研究办法,基本是一片空白。因此,这一时期的研究成就具备明显的开创性,这其中包含学术界提出的“两种生产理论”、适度人口与经济进步研究、最佳人口增长率等。这类研究成就也从一个角度上反映出学者们勇于探索的精神和革新的意识。
二是研究成就的实用性。这一时期的绝大部分研究主题均为经济进步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如社会主义有计划控制人口的理论依据、人口增长与人口投资关系、人口过快增长与就业之间矛盾、人口目的与经济目的之间关系等问题。上述问题均是改革初期国家急切需要人口学界予以回答的涉及到国家社会经济进步的重大问题。针对上述问题,学术界并不满足于认识各种问题之间的关系,而是从中国国情出发探索和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渠道,为人口学界理论研究服务实践树立了典范。
三是开始重视定量性研究。虽然这一时期的多数研究成就为定性研究,但一些学者已开始认识到定量研究在研究人口与经济关系的特殊用途,并且尝试性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探讨,这为以后的研究无疑打下了好的基础。
当然,这一时期的研究成就也存在着一些局限性。譬如,因为当时数据资料的限制,大部分研究成就多为定性研究,缺少定量性的实证研究;即便一些定量的研究,因为缺少科学的研究办法或者方法,其研究结果并不十分让人信服。所有这类局限性不过是改革初期人口与经济关系研究中的小小缺憾。
2、深化改革时期的研究成就回顾与评述 (1987~1993年)
1987至1993年间,是中国人口科学研究不断走向进步和兴盛的时期,这中间有三件事情对中国人口与经济关系问题研究有着积极有哪些用途。一是自80年代中期以来,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主要特点的经济体制改革在中国城乡各地深入拓展起来,改革的深度和广度是前所未有些,特别是邓小平的南巡讲话为中国的经济进步注入了生机。伴随改革开放的深化,这一时期的人口经济问题也出现了一些新状况,如人口增长与经济运行机制问题、农村劳动力剩余问题、人口水平提升在经济进步中有哪些用途等,上述问题推进了研究层次向纵深进步。二是一大量由国内高校、科研院所培养的高层次人口学专业人才加入到人口学研究队伍中,其中大多数是具备硕士或者博士学位的年轻人人口学者,他们为中国人口学的兴盛做了很多有益的工作。三是一部分在海外受过专业人口学教育的学子学成归国,为中国人口经济问题的实证研究带来了很多新的、有借鉴的思路。总体而言,深化改革时期的中国人口经济问题研究成就包含四个方面:
中国人口增长与经济运行规律
因为中国长期以来是一个以农业人口为主的大国,因此,研究中国人口与经济关系需要全方位知道和剖析农村人口增长和经济运行的特征、机理和方法。人口增长是以一种持续存在的客观经济环境和社会经济系统的内生变量,构成了中国解放将来30几年经济进步的“资源”的约束条件,并受制于这一“资源”的状况进行的。①依据1949~1979年的农村人口进步和农业经济结构变化资料,张志刚(1988)详细地剖析了人口增长与农业进步道路、人口增长与农业经济结构、人口增长与农业技术结构和人口增长与农业资源借助方法四个方面,结果发现:①中国在资金匮乏和劳动力充裕两种不同资源情况重压下,选择劳动密集型粗放进步道路是一种势必,粮食产量增长中的70%归结于劳动的增长便是一个非常不错的佐证;②导致现有中国农业经济结构畸形的症结是在人口过快增加的重压下通过一系列政策原因而用途形成的;③中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的症结是农商品产品化低,从而制约了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的转化。同时,农业经济运行对人口增长的反馈也是该文关注的另一个焦点。
在借鉴上述研究成就的基础上,学者更为深入地探讨了中国农村人口增长的经济机制。在现阶段条件下,中国农业是“贡献型”的农业,即农业向国家提供积累的方法是通过工农商品剪刀差形式来向工业化“贡献”,结果客观地致使中国农业的突出特点之一是以劳动力数目增加为代价来追求最大总产量,这就潜移默化地促进农村人口的迅速增长(翟振武 1991)。假如仔细剖析现有农村社会经济规范,大家不难发现,大家的就业政策、户籍管理规范、分配规范大都在某种程度上鼓励着农村人口增长。比如,大家一般感到,从宏观上看,伴随农村人口增加,人均耕地面积无疑降低,农业经济进步步履蹒跚,这种人口重压显然对人口增长是一种负效应;然而,从家庭层次上看,已经形成的农业经济结构和技术结构刺激人口增长的正效应通过全部自然就业的杠杆传递到家庭,因此也就只剩下鼓励生育的正效应了。 为了解地知道中国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相互用途的内在机制、环节、强度,张世晴(1992)借助差额人均收入(超越基本生活标准以上的那部分收入)来剖析建国后40年人口增长对中国经济增长过程中有哪些用途,结果发现: 一方面,中国人口增长对经济增长的减损的绝对用途愈加大;其次,中国人口增长对经济增长减损的相对用途集中体目前人口增长把差额人均收入压向零,使经济增长水平减少强度。因此,作者特别强调控制人口增长是保证中国经济增长水平飞速提升的要紧条件。
与改革初期的研究内容相比,重视地区间人口增长和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也是这一时期人口经济问题研究的一个特征,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伴随改革的深化,每个区域之间的社会经济进步出现了明显的差异性。李竞能(1993)依据不同时期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均国民收入增长率、平均人口密度、按社会劳动者平均的生产性积累、工业总产值等人口、经济指标对14个有代表性的省、市进行了剖析②,研究结果发现:通常情况下,人均国民收入同国民收入总量、劳动生产率是正向变动的,而同人口数目、人口增长率是反向变动的,这种变动关系在序数的最高和最低两头最明显,如序数排最前面的上海、天津与序数排在最后面的四川和贵州;一般来讲,人口数目和人口增长率对人均国民收入有明显影响,但相对而言,国民收入变动对人均国民收入的影响更直接、更主动,用途也更大;从长期来讲,人口原因对人均国民收入的动态影响不如人口增长率变动有哪些用途明显。这类研究结果无疑在提醒政府,减少人口增长率是提升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有效渠道之一。 进入80年代中后期,中国人口的过快增长趋势得到了有效的抑制,中国人口转变过程发生了新的变化,学术界也开始考虑致使人口转变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因此,中国人口转变过程中的经济原因用途成为这一时期研究的重点。就有关学术界在探讨人口降低缘由时,大家一直忽略社会经济原因所起用途的现象,顾宝昌(1987)借助路径剖析办法定量地考察了社会经济进步和生育率怎么样影响每个省区生育水平的。他觉得,简单地觉得中国人口生育率降低是什么原因单纯计划生育的成效,低估或者忽略社会经济进步有哪些用途,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是片面、不可取的,由于像人均工业生产率、产业多元化程度、企业平均生产率等指标构成的结构进步指数对生育水平同样具备明显的抑制用途。该文是国内最早借助规范性的定量办法来界定经济原因在中国人口转变过程中用途的研究之一,因此不但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有着明显的贡献。 彭希哲通过对1957、1965和1978年3个时点总和生育率和人均工农业总产值的数据剖析发现,经济原因对生育水平的抑制用途在不同时期有着明显的差异性,其重要原因是人口政策的引入程度。在人口转变之前,生育水平和社会经济情况有着明显的负有关,由于这一时期的生育转变是自然性的,社会经济进步是生育变化的决定原因;但伴随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行政性有哪些用途在人口转变过程中有哪些用途是决定性的,致使生育水平和社会经济进步之间的负有关关系不像转变前那样强烈,不过也不应该忽略社会经济进步有哪些用途。客观地讲,彭希哲的论著在对人口转变过程的经济原因剖析上是国内到今天最系统、最全方位的。
人力资源数目与经济进步
在深化改革时期,大家渐渐认识到,合理开发和借助人力资源是中国进步生产力的有效渠道之一。当时,学术界所指的人力资源也就是劳动力资源,即由全部人口中有劳动能力的那部分人口所组成的①。理论界开始看重人力资源开发问题还取决于当时经济进步中的存在的要紧矛盾:一方面,劳动数目多,安排就业存在着很大困难;其次,经济进步急切需要很多熟练劳动者和科技职员。
在论述中国人力资源数目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时,学者常见觉得中国人力资源数目已超越了经济进步对其的需要。王浣尘通过计算机仿真模拟,打造了一个中国人力资源数目变动与经济剩余的模型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只有人力资源增长率与人均经济剩余之间关系为正值时,人力资源数目的供给才能带来经济增长,他计算的人力资源增长率的最佳点是-0.6%,显然中国的人口增长率已超越了这一水平。与上述研究所不一样的是,一些学者觉得,任何国家或者区域在探讨人力资源和经济进步关系时要考虑二者之间的供需平衡(蒋正华等 1993),而不可以简单地觉得人力资源数目高或低对经济进步的影响。他们觉得,人口自己再生产与经济进步是两个具备拓扑结构和联系的开放系统,人口自己再生产系统同经济、社会和生态系统的态势场一块形成了国民经济空间的复合态势场。在特定的国民经济时空间,人力资源可供数目非常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经济空间人口总量和抚养系数。抚养系数越低,人力资源可供量越多,反之亦然。在特定时空间,过剩的人力资源要么缘于人口过多,要么是社会经济进步不足,要么是与劳动力与产业配置结构不佳密切有关。地区个案研究结果显示,假如人口增长过快,超越现实的经济进步水平,劳动力就会以比人口增长更快的速度增长,形成人口对资源、环境等方面的重压,劳动力资源就不可能与经济资源和自然资源达到有效的配置(王秀银 1993)。
怎么办中国人力资源数目和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学术界提出通过改变劳动力结构,改变劳动力的组织和管理,以便使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结合处于最好状况,从而获得最大的经济成效,这也是人力资源开发应该包涵的主要内容(张文贤 1987)。
(三)人口资源水平与经济增长方法研究
在谈到中国人力资源水平与经济进步之间的关系时,学者觉得,中国人力资源的突出劣势是劳动力素质不高,如1989年中国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指数仅为6.03,另外职业培训不可以适应社会经济进步的需要,因此,加大基础教育和职业培训是开发人力资源的最佳选择渠道(荣志刚,郝福庆 1991)。
许金声(1991)通过研究15个国家人口密度和人均GNP 之间关系发现,世界上有很多国家的人口密度超越中国,而且人均GNP水平同样高于中国,即便像印度如此的人口大国,人口密度是中国的2.32倍,人均GNP也超越了中国,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人口数目多并不是是妨碍中国经济进步的决定原因。通过借助PQLI①指数的计算,大家可以发现,中国的PQLI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但人均GNP却远低于世界水平,这一方面说明中国在解决温饱问题和满足国民基本需要方面获得巨大的成绩,同时也表明中国的人力资源潜能并没充分开发和借助,特别是人力的智商素质。许金声通过对比研究判断,世界上其他国家PQLI维持在中国的水平,其人均GNP 应达到1345USD。除此之外,该文也在国内学术界较早地提出了人口素质的木桶理论,喻以加大非智商投资的重要程度。不过,这一时期在生活水平方面比较具备权威性的研究应该是冯立天主编的《中国人口生活水平研究》,该项研究的最大特征是指标体系健全和数据资料翔实,其中以平均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率、残疾人占总人口的比重、总和生育率、男士成人识字率、女人成人识字率、受过高等教育人数占总人口比重、城市人口比重和15~64岁人口所占比重9项指标构建了中国人口素质综合指数,并在此基础上做了省际间和国家间的实证比较剖析。从学术价值上讲,这是国内在定量测定人口素质方面比较具备权威的成就之一。
与提升人力资源水平有关,这一时期的研究十分重视人口投资的实证剖析。劳动力培养成本大小不只与人力资源数目有关,也与增加好友力资源存量紧密相连。个案实证研究结果显示,伴随年龄增长,家庭用于培养劳动力的成本在逐步增加,其中特别教育成本随年龄提升而增加的现象较为明显,但大家需要看到,中国家庭用于文化教育的成本仍然非常低,仅占家庭全部生活消费的9%,这与发达国家的20%水平相差甚远,这无疑在暗示大家,要想提升人力资源水平,大家的文化教育投入需要超前(刘铮,段成荣 1989)。未成年人口投资个案研究表明,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人口投资的主体是家庭,分别占到80%和86%,而社会投资所在的比重比较小(冯立天等 1987);研究还发现,爸爸妈妈的文化程度高低对未成年子女的投资有着要紧的影响,即文化教育程度较高的爸爸妈妈,其用于子女的投资份额就相对比较大。
(四)人口与经济—资源承载力研究
一个国家或区域的人口承载力不只受制于其经济进步水平,也受制于资源环境条件,这一时期学术界对中国人口与经济关系研究的另一个特征是融入了资源环境的原因。从大体上讲,制约中国社会经济进步的核心问题是人口与资源问题,中国科学院国情剖析小组(1992)较早地定性地考察了中国人口、经济与资源之间存在的主要矛盾,指出人口过多和自然资源相对短缺将直接制约中国经济的长期进步,因此,打造资源节省型国民经济体系是解决上述矛盾的重点,资源节省型国民经济体系涉及打造以节地、节水为中心的集约化农业生产体系,以节能、节材为中心的节省型工业生产体系,以节省运力为中心的节省型综合运输体系,以适度消费、勤俭节省为特点的生产服务体系。“P-E-R”(即人口与经济—资源承载力)地区匹配模式的打造,对定量性地剖析人口数目、经济进步水平和资源环境之间关系无疑奠定了好的基础。根据P、E、R三个量值的对比关系,地区匹配模式可以主要分为四大类:A类,经济承载力和资源承载力都相对富裕;B类,经济承载力相对富裕,而资源承载力相对不足;C类,经济承载力相对不足,而资源承载力相对富裕;D类,经济承载力和资源承载力都相对不足。其中上述A大类和D大可分若干亚类(朱宝树1991,1993)。
中国省区实证资料研究结果显示,江苏、吉林、黑龙江、浙江、山东、湖北、新疆区为A类;B类有京、津、沪三大直辖市和辽宁、广东、福建三省,这类区域的特征表现为实质人口相对当地资源来讲已明显超载,但经济容量相对而言却颇为富裕;江西、安徽、湖南和宁夏区为B类,它们的特征是实质人口相对于当地资源容量而言尚未超载,但相对于经济容量而言却已超载;D类的省区最多,有贵州、广西、西藏、云南、四川、陕西、山西、甘肃、青海、河南、河北等剩下的13个省区,这类区域相对于经济、资源承载力而言,人口均呈不同程度的超载状况。
1987至1993年是中国人口科学研究走向进步和兴盛的时期,这一时期的中国人口经济问题研究获得了一些要紧的学术成就。相对于改革初期的研究成就而言,这一时期人口与经济关系研究成就的特征有两个:
一是强调查究的实证性。相对改革初期而言,这一时期的研究方法以实证研究为主,即从现实问题出发和以理论框架为先导,充分借助现有数据资料对中国人口与经济关系进行深入的探讨,使其研究成就更具备说服性和可信性,如大家前面提到的关于农村人口增长与经济运行研究、地区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研究、人口投资与人力资源素质研究、人口与经济—资源承载力研究等都是实证研究的典型代表。这从一个侧面也反映出中国人口科学研究正走向成熟和规范。
二是强调查究办法的科学性。一方面因为国外学子的回国与国内海量中年轻人加入到人口学研究队伍中,其次,因为中国人口学界与海外学界交流、交流的加大,这一时期的研究办法愈加科学化,如统计模型、系统动力学模型等研究办法的应用,都很大地带动了中国人口经济问题研究向纵深方向进步。
美中不足的是,相对于前一个时期而言,这一时期的人口经济问题研究缺少不同看法的论争,这也从某种程度上限制了这方面研究的深入拓展。除此之外,这一时期研究成就的另一个局限是缺少对中国人口与经济关系的前瞻性研究。
3、市场经济时期的研究成就回顾与评述(1994~1999年)
早在90年代初期,中国就明确地提出打造和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不只为国内社会经济进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也在非常大程度上影响着人口与经济关系的变化,上述经济体制的转变同样带动了学术界对中国人口经济问题的深层次考虑和探索。大家这里之所以将起始时间锁定在1994年,主要考虑虽然学术界在这之前已开始重视有关市场经济下中国人口与经济关系的研究,如中国人口与经济增长宏观运行模式研究、人口水平的经济剖析、人口、经济与可持续进步研究等,但很多有代表性的研究成就是在1994年将来公开发表的。从大体上讲,这一时期的学术贡献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人口增长与经济进步研究
如前面所述,中国人口增长与经济进步之间关系是改革将来每个时期最为关注一个研究方面, 这一时期最有代表性的研究首推张世晴的博士论文《人口—经济增长的理论研究》。与前面研究的最大不一样是,该项研究愈加系统地考察和剖析了1952~1989年间中国人口—经济增长①的动态过程,并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人口增长在人口经济增长过程中用途的内在机制、环节范围和强度;二是人口经济增长的周期性波动与生成机制和根源;三是中国人口经济增长结构变动的过程、理想状况与人口经济增长的长期趋势的影响。在将定性和定量办法有机结合的基础上,人口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结论包含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中国边际人口对边际差额人均收入的减损强度非常大,差额人均收入减损系数βⅡ②达0.58,意味着人口增长对差额人均收入水平的飞速提升有着非常强的阻滞用途,也从另一个角度上说明了中国控制人口增长对经济进步的重要程度。二是提出了中国人口经济增长周期波动的根源是“人口膨胀资源约束”的非均衡状况,觉得人口增长、资源约束、经济体制三者相互交织一同用途形成的“扩张效应”和“缩短效应”是中国人口经济增长周期性波动的生成机制。三是指出因为中国人口经济增长的二元结构(农业部门人口和非农业部门人口)长期处于非均衡状况,非农业部门差额人均收入增长率的不断提升是中国人口经济增长不断上升的至关要紧的原因。从学术贡献上看,上述研究为中国人口经济学的研究发展了一个崭新的范围。
毛志锋(1995)以研究适度人口为基本思路,从中国人口、经济、资源和环境诸方面研究了人口再生产和国民经济每个部门的平衡关系。与前面有关适度人口的研究所不一样的是,他的研究从国民经济空间大系统的拓扑结构和联系入手,依据物质生产、生活消费和人口与经济结构之间的内在演变机理、规律和进步的趋势,打造了劳动力需要预测、人口控制乘数、消费人口控制、城乡转移方程模型,与人口种类转变、人口年龄结构优化、人口与产业结构进步关联的结构模型,这是国内较早地论述适度人口的定量模型。通过对人口增长、国民收入和人均国民收入的历史数据剖析,大家不难可以看出,人均国民收入与国民收入不可以同步增长缘于人口增长的强度大小。假如人口增长过快,即便国民收入增长较快,人均国民收入增长也会遭到直接影响。除此之外,该研究还对中国将来适度人口规模进行了不同策略的预测和比较。但上述研究的一个明显不足是没将各种制约适度人口的原因综合地放在定量模型中,而是分别地考察经济、资源环境对人口的吸纳能力。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间的经济增长对人口控制的影响怎么样,是否经济进步了,人口增长就自然减慢了?为了客观地回答上述问题,李竞能(1999)依据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均国民收入水平划分了四种人口经济种类:A类,人均国民收入高于全国平均指标而人口自然增长率低于全国平均指标,即经济进步较好而人口增长较慢的种类;B类,人均国民收入高于全国平均指标而人口自然增长率也高于全国平均指标,即经济进步较好但人口增长较快的种类;C类,人均国民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指标而人口自然增长率也低于全国平均指标,即经济进步较慢但人口增长也较慢的种类;D类,人均国民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指标而人口自然增长率高于全国平均指标,即经济进步较慢而人口增长仍较快的种类①。依据1992年的有关资料,是A类有上海、北京、天津、辽宁、浙江、江苏、黑龙江、山东、和吉林9个省区;进入B类的有广东、福建、新疆和海南4个省区;河北、内蒙古、湖南和四川是C类;D类则有湖北、山西、青海、西藏、宁夏、江西、陕西、云南、甘肃、河南、安徽、广西和贵州13个省区。这类研究成就为市场经济条件下进一步处置好进步经济和控制人口提供了可供参考的理论依据。
除此之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怎么样处置好进步市场经济和控制人口关系也是这一时期人口经济问题的热点之一。学术界常见觉得,中国在打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还要有计划地控制人口增长,这既是中国国情所决定的,也是符合社会主义进步策略目的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控制人口增长和实行计划生育所要做的是不失机会地转变原有些计划生育控制机制,打造起由行政调节机制、经济调节机制和法律调节机制为主体的新的工作思路。
(二)人口水平与经济增长研究
从改革初期到市场经济体制,人口水平与经济增长关系便一直是人口学界所关注的热门。不过,早期的研究要么侧重于人口水平的一个方面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要么缺少全方位地认识人口水平构成的每个要点。朱国宏的《人口水平的经济剖析》一书在系统地借鉴海外人力资本理论和参考国内有关研究成就的基础上,运用实证的研究办法对中国人口水平在经济增长中有哪些用途做了全方位的剖析。该书的主要研究结论包含:(1)人口水平存量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某种意义上讲是人口水平投资的结果,因为这种投资是一种聚集性投资,因而有必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来考察;(2)无论从家庭消费、家庭人口投资还是劳动力培养成本考察,中国家庭人口水平具备投资水平低、提升较慢等特点,其中改革开放以来教育投资相对增长较快,而健康投资则相对增长较慢,甚至停滞;(三)虽然1978年将来中国人口水平投资增长较快,但与其他国家相比,仍然存在着投资结构不合理、教育所带来的社会收益率较低的情况,其中教育对经济的贡献份额仅为5.16%,大大低于其他国家;(四)中国人口水平存量不够并不止是投资不足所导致的,它还同个人收入分配不合理、劳动力市场不健全、教育体制存在弊病、经济体制落后有直接的关系,因此,改革不合理体制是提升人口水平在经济增长用途的重点。客观地说,上述研究成就对发展中国人力资本的研究具备较高的学术价值。
中国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模式有别于其他国家。周天勇(1994)发现,中国受教育者的资本价值量远远低于其应有些人力资本存量,如中国小学生、中学生、高中生和大学生所含的资本价值量分别为1920元、3447元、9678元和34426元,但因为现行体制结构的原因,不同文化程度劳动者的经济收益率却远没所含的资本价值量的差别那样大,这是导致中国人力资本水平不高的主要症结。在讲解中国人力资本存量较低是什么原因上,李建民(1999)觉得,规范性供给短缺是导致中国教育投资水平低的重点原因,其中这种规范供给短缺表目前两个方面:一是规范和政策缺少对教育投资的刺激;二是存在着对教育投资的规范和政策障碍。除此之外,学者通过个案研究证明,人力资本存量的提升(包含健康存量、基础教育、职业技能水平)无论对贫困区域的经济增长还是对微观的家庭收入都是相当要紧的(陆杰华 1999)。因此,以后要彻底解决贫困问题,就需要改变现有只看重物资资本投入、忽略人力资本投入的近况。
同前一个时期相比较,这一时期在对中国人口生活水平方面有了一些突破性的成就,其中主要成就体目前由冯立天和戴星翼主编的《中国人口生活水平再研究》,他们包含:一是重新构建了中国人口生活水平综合指数,把它分为经济生活水平(人均家庭收入和恩格尔系数)、教育生活水平(识字率、2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和6~24岁人口在校率)、健康生活水平(婴儿死亡率和平均预期寿命)和居住环境生活水平(居住水平),这一人口生活水平指数既能够较为全方位地测定中国小康水平,同时它将人口、经济、社会等原因有机地结合起来。二是借助上述综合指数,对中国各省2000年达成小康生活水平的可行性进行了前景剖析,觉得只须重视经济生活水平的提升,中国达成预定的小康生活水平目的是可能的。 (三)人口变动与市场需要研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经济对人口变化有着巨大的影响,人口变化对市场经济也有着重大的反用途。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不断健全,人口学界开始重视对人口变化和市场需要机理的研究。
从1994年开始,海量有关人口变化与市场需要关系的论著相继问世(吴忠等 1994;田雪原 1994;李竞能 1995;林富德,陆杰华 1995;陆杰华,于学军 1995;吴忠 1995;张纯元 1996;李涌平 1995;楚军红 1997;涂平 1999),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论著是1996年出版的分别由张纯元、曾毅主编《市场人口学》和郝虹生、刘金塘、高凌编著《人口剖析与市场研究》。学术界在以下方面达成了共识:人口总量的变化对大家生活必需品市场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人口收入和支付能力、购买力的变化是界定潜在目的市场的要紧依据;人口的性别、年龄、民族、等人口标志及其变化需要企业需要依据上述特点与变化作出准时的市场方案,以求维持和扩大市场份额;人口的产业、职业构成及其变化,不但影响着房产、交通工具市场的变化,而且也影响着很多生产要点市场的供应求购变化;人口的社会构成、科技构成和文化构成及其变化,不但制约着科技、教育、社会服务等设施市场的供应求购,而且也影响着日用消费品的档次高低;人口的区域分布和城乡构成变化,不但直接制约着商业、服务业网点的设置,而且影响着生产、生活所需各种产品提供数目及其构成;人口迁移、流动规模和频率的大小,对交通、旅游、服务和房产市场的供应求购有重大影响等。 伴随人口老化进程的加速,学术界又把关注的热门放到老年市场与老年产业并提出,在老年人口规模迅速增长、人口老年化加速的时期,企业需要准时辨别老年市场的巨大潜力,看重老年人特殊消费群体的市场需要,进步合适老年人口特点的老年产业,引导老年消费,健全老年市场。 不过,学术界迄今对人口变化与市场需要关系的研究存在着两个明显的不足:一是在测量人口变动对市场需要有哪些用途缺少科学的量化办法,这至少不可以为企业拟定市场营销推广方案提升靠谱的依据;二是大家没充分借助大家现有些数据资料和人口剖析办法来剖析人口变化对市场需要的影响,这也是工商人口学不可以常见被工商界人士所认可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可持续进步研究
90年代之后,伴随可持续进步理论框架的引入,学者常见感到,研究中国人口经济问题不只要探讨人口与经济之间的内在关系,还要考虑资源环境对二者关系的制约关系。与深化改革时期相比,这一时期的研究的突出特征是借助学术界的多学科优势从不同视角上剖析中国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可持续进步问题。 中国的有限资源可以支撑多少亿人?蒋正华(1995)以人口与可持续进步的视觉发现,影响中国最大人口容量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食物供给,即食物供给近况和前景限制着着人口的过快增长;二是人口增长过快可从报酬递减和资源过度两方面影响经济的进步,即人口增长过快导致对资源的需要过度,引起生态恶化,并大概占用有限资金,从而制约经济进步。因此,大家需要将中国人口控制在最大容量内。同时,依据中国国情,中国现在追求最佳人口数目是不现实的,大家目前所要做的是将中国人口总量控制在人口最大容量内①。 不过,一些学者从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角度,对人口与可持续进步关系的研究则觉得,人类达成协议的可持续进步观的本质是要依赖人力资本的增进和技术的革新,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进步,因此,人口原因对于一个国家经济进步确实存在着肯定的影响,但人口增长和人口规模决不是一国进步的唯一原因(蔡方 1996)。事实上,上述看法隐含着,中国在探讨人口与可持续进步的道路时,不但要重视控制人口总量有哪些用途,更要重视人力资本的投入和技术更新。
田雪原(1995)则觉得,人口与国民经济的可持续进步是全部可持续进步的基础,这是由于总体人口与生活资料、生产年龄人口与生产资料、人口水平与技术进步、人口老龄化与养老保险、人口城市化与产业结构合理化与人口区域分布与生产力合理布局的可持续进步在全部可持续进步中占有要紧的地位,大家需要深刻认识和了解把握上述之间的协调关系。只有如此,中国才能走向健康的可持续进步的道路上。
除此之外,这一时期也十分关注与人口、可持续进步紧密有关的人口与粮食问题的研究,对中国人口与粮食之间存在的矛盾与人口与粮食将来走势进行了初步的剖析。
除去对上述四个问题关注以外,学术界在这一时期还对亚人口群体变化对经济进步的影响给予了充分的看重。如于学军(1995)对人口老化与生产、人口老化与分配、人口老化与消费等方面的研究成就,叶文振(1998)关于孩子本钱与效应的微观经济学剖析、张纯元(1991、1996)对贫困区域人口特点与消除贫困的研究等,均是有较高学术价值的研究。因为篇幅的限制或者本书其他篇章大概覆盖,在此就不多叙述。
综观这一时期的研究成就,大家不难发现它们有两个突出的特征:一是强调多学科的研究。与前两个时期相比,这一时期的研究视角愈加强调学科之间的交叉,如对适度人口的研究将人口学、经济学和系统工程学等学科有机结合起来,特别突出跨学科的研究特征;人口水平对经济增长的研究也不局限于简单地探讨人口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而是将人口学、经济学、教育学、政策学等学科的研究成就科学地结合起来,并对此有所革新、有所进步;除此之外,学者对工商人口学的探讨也充分反映了多学科研究的突出特征。二是愈加重视实用性的研究。伴随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学术界的研究重点和研究选题则愈加突出其成就为国家社会经济生活的指导用途。不论是宏观性研究,还是微观性研究,这一特征一直贯彻于这一时期学术研究的每个方面。
4、将来研究的重点方面展望
综观改革开放以来学术界对人口经济问题研究的经历,大家不难发现,中国人口学的恢复、兴盛与进步都是与对人口经济关系问题研究密不可分的,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学术界对人口经济问题研究在国家社会进步中的要紧地位与用途。客观地讲,在过去的20年中,学术界在人口经济问题研究上获得了较大的突破性或者有革新性的研究成就,这可以以前面的文献回顾和评述中充分反映出来。不过,面对中国转型这一特殊时期与将来社会经济进步的走向,对中国人口经济关系问题的研究可谓任重道远。概括地讲,大家需要对下列问题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深入的剖析:
第一,科技对经济进步有哪些用途研究。大家正处于常识经济突飞猛进的年代,其中衡量常识经济进步水平的一个要紧标准是科技,也就是说,科技对社会经济进步有哪些用途程度到底怎么样,特别是学术界需要从宏观上对于科技进步对经济进步的量化关系作出明确的界定。另外,科技进步对于各行业经济进步的直接用途也需要大家给予更多的关注。
第二,人力资本与经济进步的内在关系研究。虽然学术界在过去10年内对人力资本与经济进步的关系研究获得了一些要紧成就,但相对于人力资本的全部内涵而言远远不够。比如,从微观上,大家对健康投资收益研究、人口流迁的经济收益研究与技能水平与个人收益水平关系等方面还缺少合理及可信服的实证研究结果。从宏观上,大家对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还没给出一个让人认可的结果,至少从动态上需要更深入的剖析。
第三,人口与可持续进步关系研究。在将来一段时间内,国内人口经济关系问题研究的重点和突破口将是人口与可持续进步关系的研究,这不只由于人口与经济关系是可持续进步全部内容的基础和核心,更主如果由于人口与可持续进步将是人类社会关注的重点。因为各区域人口、经济、自然等方面条件的差异,大家对于人口、经济、环境、资源可持续进步的研究需要愈加突出地区性的特点,即以不同地区为研究对象来确定地区人口与可持续进步的模式,借以指导实践。 第四,人口进步与市场变化关系研究。九十年代将来,大家对人口变化与市场需要的关系已有了肯定的认识,但大家还需要对人口亚群体和其市场需要的内在关系进行深入的探讨,尤其是在借助人口数据和办法进行市场变化剖析上有很多工作要做,这也是实用人口学能否兴盛与进步的重点所在。 当然,除去上述提到的几个方面以外,中国将来人口经济问题还有很多其他问题需要深入的研究,因为篇幅的限制,这里就不一一叙述。除此之外,人口经济问题研究办法的革新也是大家需要面临的新挑战。
参考文献
蔡方.1996.人口、资源与环境.中国可持续进步的经济剖析.中国人口科学,(6)
曹明国.1982.略谈两种生产.人口研究,(1)
陈玉光.1980.人口增长与国民收入的分配问题.人口与经济,(2)
楚军红.1997.人口与市场需要剖析.北京大学学报,(4)
冯立天,戴星翼.1996.中国人口生活水平再研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冯立天,王树新,孟浩涵.1987.新生劳动力培养成本调查.中国人口科学,(1)
冯立天主编.1992.中国人口生活水平研究.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
顾宝昌.1987.论社会经济进步和计划生育在国内生育率降低中有哪些用途.中国人口科学,(2)
郝虹生,刘金塘,高凌编著.1996.人口剖析与市场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黄志贤.1983.国内人口增长与经济进步关系的几个主要问题.人口研究,(3)
蒋正华,毛志锋,王海涛. 1993.论经济进步与人力资源的供需平衡.人口研究,(1)
蒋正华,张羚广.1995.人口与持续进步.人口与经济,(4)
蒋正华.1995.人口与可持续进步.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
李建民.1999.生育率降低与经济进步内生性要点的形成.人口研究,(2)
李竞能,吴国存,李新建.1982.关于生产的几个理论问题.人口研究,(3)
李竞能.1983.从不同区域统计指标序数的变动看人口增长对人均国民收入的影响.人口与社会经济进步.陕西人民出版社
李竞能.1984.关于人口和生活资料的关系.人口研究,(1)
李竞能.1995.人口原因对市场消费需要的影响.市场与人口剖析,(1)
李竞能.1995.现阶段中国人口经济问题研究.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
李南寿.1982.论人口与经济的关系.人口研究,(2)
李涌平.1995.论市场经济下人口规模对市场需要的影响.中国人口科学,(5)
梁文达.1980.马克思主义的“两种生产”观是计划生育工作的理论基础.人口研究,(3)
梁中堂.1986.论国内人口进步策略.太原:山西人口出版社
林富德,陆杰华.1995.十二亿人口的人口学意义.市场与人口剖析,(2)
刘洪康. 1983.两论两种生产.人口研究,(2)
刘铮.1980.国内人口的就业问题.人口研究,(1)
刘铮.1982.关于人口投资的几个问题.人口研究,(4)
刘铮,段成荣.1989.人口投资与人口素质.人口研究,(6)
陆杰华,于学军.1995.中国工商人口学的兴起及进步前景.市场与人口剖析,(2)
陆杰华.1999.人力资源开发与缓解贫困. 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
马淑鸾,张建山.1986.人口产业结构种类及其变化规律.人口研究,(1)
曲海波.1985.从国内人口年龄结构看到的几个社会、经济问题.人口学刊,(1)
任峻垠.1979.试论社会主义人口规律和其他经济规律的关系. 杭州大学学报,(12)
荣志刚,郝福庆.1991.人力资源开发浅谈.人口与经济,(5)
宋则行.1981.人口增长、经济增长与就业问题.人口经济,(1)
田雪原,陈玉光.1981. 经济进步和理想适度人口.人口与经济,(3)
田雪原.1982新时期人口论.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田雪原.1991.田雪原文集.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田雪原.1994. 市场经济与人口流动.市场与人口剖析,(1)
涂平.1999.中国的人口环境及其市场意义.市场与人口剖析,(1)
王秀银等.1993.人口控制比较研究.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邬沧萍.1980.衡量人口进步和经济进步相适应的客观规律.人口研究,(1)
吴忠,詹长智,曾毅.1994.市场经济与人口剖析.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吴忠.1994.市场经济与工商人口学.中国人口科学,(1)
许涤新.1983.论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进步的关系.人口研究,(2)
许涤新.1984.论人口和社会经济进步关系.人口研究,(5)
许金声.1991.中国人口素质与经济进步.人口研究,(4)
叶文振.1983.孩子需要论:中国孩子的本钱和功用.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于旺.1981.人口与经济、人口与教育的关系.人口研究,(2)
于学军.1995.中国人口老化的经济学研究.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
于学军.1995.中国人口老化对经济进步的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口研究,(4)
俞金顺.1979.从经济学的角度探讨社会主义人口理论.经济研究,(3)
翟振武.1991.中国农村人口增长的经济机制.人口研究,(4)
张纯元. 1983.人口经济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张纯元主编.1991.脱贫致富的人口对策(第一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张纯元主编.1996.消除贫困的人口对策研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张纯元,曾毅主编.1996.市场人口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张纯元.1996.浅谈人口是市场的主体.市场与人口剖析,(2)
张世晴.1994.人口经济增长的理论研究.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张世晴.1992.中国人口增长在经济增长过程中有哪些用途. 国人口科学,(4)
张志刚.1988.人口增长与经济运行.人口研究,(6)
张志刚.1988.人口增长与经济运行之关系研究.人口与经济,(5)
章理.1982.两种生产理论的讨论综述.人口研究,(5)
中国科学院国情剖析小组.1992.制约中国社会经济进步的核心问题:人口与资源的矛盾.中国国情国力,(4)
周天勇.1994.劳动与经济增长.上海:上海三联书店和上海人民出版社
朱宝树.1991.国内人口与经济:资源承载力关系地区模式初探.人口学刊,(5)
朱宝树.1993.人口与经济—资源承载力地区匹配模式探讨.中国人口科学,(6)
朱国宏.1994.人口水平的经济剖析.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Peng Xizhe.1991.Demographic Transition in China.Oxford: Clarendon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