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近代西办法学中的宗教宽容思想

点击数:615 | 发布时间:2025-02-06 | 来源:www.niangyouba.com

    [摘要] 不同宗教之间,宗教与世俗社会之间应当相互宽容、相互容忍,相互承认、相互尊重,相互对话、相互理解,以切实达成和保障宗教自由与宗教信仰自由。为此大家须承认人的意志自由,推行政教离别原则与世俗政治权力分立与相互制衡原则。[关键字] 宗教 宗教宽容 宗教自由 宗教信仰自由 宽容一词源自拉丁文tolerare,意为容许其他人有行动和判断的自由,对不同于自己或传统看法的见解具备耐心和公正的容忍。在各种论述宽容的文献中,对宽容问题的讨论最多也会是最早的,是关于宗教的宽容。宗教是超越现世的,是宽容的,它最关心的就是人的灵魂或精神的自由与解脱。因此,宽容与容忍才是真信仰,才是宗教自由与信仰自由的首要条件。而要切实地做到宽容,就需要彻底超越与超脱对现世利益与权力的争夺。那些在宗教上不宽容、损害宗教自由与信仰自由的人,事实上总是并不是为了维护宗教,而是在其背后一直隐藏着世俗利益及权力的纠缠。 为何宗教本身倡导仁慈、宽容,却总是不见容于世人,甚至宗教各宗各派之间也常常不可以相互容忍?对这个问题的不断思索、探索、解答,并在实质当中不断地推进问题的解决,便构成了人类争取宗教宽容、宗教自由与信仰自由的历史。宗教信仰自由,就算是容忍的问题,依然没考虑。不过,教权与王权的纷争,新教与旧教的对立却促进大家、特别是纷争对立的双方或多方的思想家、理论家去不断地思索与探求这两种权威的界限及其正当的联系,思索宗教宽容、宗教自由与宗教信仰自由等等问题。直至大家的思想成熟到提出并坚持对天分自由权利的需要,爆发为争取自由权利的革命,打造宪政体制,确定“政教离别”原则,也就是说,世俗权威的问题通去世俗权力的分立,也即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及其相互制衡的方法来加以解决。一般说,宗教权威并不直接参与其中,宗教权威不应当具备代行世俗权力的权利。事实上,宗教代表的是一种精神上的理想、一种坚持正义的坚定倡导、一种尽量以自己的善行去抵消现实社会中人的悲痛的努力。因此宗教的任何攫取与凌驾世俗权力的企图及实践,无论成功与失败皆与宗教的事业有害无益。反之,世俗政府也不应该具备决定、支配与干涉宗教的权力,特别不能决定公民的宗教信仰。因此,世俗权威在宗教及其信仰的问题上应当严格恪守中立的立场。也就是说,世俗政府只可以拥有有限而决非无限的权力,它只有权确立全民都可以同意的、有限的一些常见原则,象天分自由权利原则,政教离别原则,政治权力分立及其相互制衡原则,等等。不然,宗教自由,宗教信仰自由,思想与言论自由都将不复存在。因为信仰与宗教信仰纯系个人事务,是基于个体的“良心自由”或“意志自由”,因此,它容不能外来的干预。而且仅就信仰本身而言,任何外来的干预对它都是无效的。那样大家除去在信仰问题上维持宽容,又还能干什么呢?所以,宗教信仰自由乃至宗教自由的首要条件就是宗教宽容。第一在国家政府那里,宗教宽容就体现为政府及其官员在宗教信仰问题上维持中立。此外,在宗教团体之间,宗教团体与其它社会团体之间,宗教团体与异教信众之间,与不同宗教的信众之间,怎么样体现宗教宽容呢?显然,最重要的还是相互容忍。既然国家的政治事务与宗教事务是相互离别与相互容忍,那样社会团体与宗教团体之间也应当是相互离别与相互容忍,双方都不能以一方凌驾于另一方之上.宗教作为人类社会特有些一种文化现象,在长期的历史进步过程中,形成了我们的伦理道德观。但,宗教道德不能离开世俗道德,宗教道德讲求真、善、美,需要人行善去恶,有高尚的情操,追求完美境界,这类也是世俗道德所倡导的,是普世的道德。宗教道德的范围非常广,内容丰富,宽容倡导就是宗教道德里的一个要紧内容。宽容是宗教对信徒的基本需要,也是宗教对待世俗人际关系和社会生活的基本态度,它需要每一个人持有一颗爱心,为别人着想,以完成善业,提高境界。基督教的宽容思想打造于上帝对人的创造上,人是按上帝的形象创造的,因此每人都是平等且自由的,基督教的宽容精神具体表目前效法基督,倡导平等,拒绝报复,爱人如己,施舍饶恕等方面,这类也是基督教道德实践的具体内容。基督降生后的新约信仰,有别于旧约摩西的律法。犹太教宣称犹太民族是上帝的选民,而其他民族则是上帝的弃民,而基督教抛弃了犹太教唯我独优的狭隘上帝观,它宣告上帝不止是犹太民族的上帝,也是全人类的上帝。上帝面前每人平等,表现出基督教宽大的胸襟和博爱的精神。西方的基督教在公元初期创立之时,是经过很艰苦而漫长道路的,那时的基督教徒为这一教义的传播和承延,过去遭到过残酷的迫害。为此,在基督教的学说中,"爱你的敌人","给人以温暖","拥有谦虚的精神","宽容别人"等内容成为宗教宽容的要紧组成部分。宽容其他人意味着允许有异己的人或看法存在,同时也意味着怀疑精神存在。然而在宗教中对信仰的信念是不容置疑的。宽容别人"为美德的中世纪宗教,对于宽容的推行,归根结底是以别人对其教义的信仰与否为标准的。在那里,理性只能是信仰的奴仆,理性服从信仰,信仰高于理性,信仰主宰理性。任何对信仰的丝毫疑虑都是不允许的,更不需要说那些会动摇宗教信仰根基的科学理性常识了。只有在坚决维护宗教信仰的首要条件下,才大概谈"宽容别人",才能推行宗教宽容。西方宗教史上过去由于宗教不宽容而有过血的教训,譬如说长期的宗教战争。这就是由于宗教的不宽容加上滥用政治权力而致使的。正由于长期有残酷的宗教迫害,正由于有这么多血的教训,西适才最后走上了一条宽容的道路,拟定了政教离别和宗教自由的法律,并使这两条原则深入人心,成为习惯。本来信仰是内心的事情,而不宽容的行为只通用针对人的肉体。所以不宽容并不会致使受迫害的人改变信仰,你可以把一个人的身体捆起来,但你却不可以捆住他的思想。要人信一个东西,或者不信一个东西。你只可以用说服的方法,而不可以用暴力。从社会的角度来讲,不宽容会致使很多禁锢,它会使得创造力贫乏,使整个社会缺少生气。这里还涉及法律与宗教信徒之间的关系。一个宗教信徒只有在触有法律的时候才应当依据法律而遭到惩罚。不可以够由于他是某个教的信徒就要对他判处刑罚,或者判处比他应得的更重的刑罚。一个有真的宗教精神的国度,应该对各种宗教可以兼收并蓄。参考文献:[1] 洛克《论宗教的宽容》,吴云贵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5-8页[2] 霍布豪斯《自由主义》,朱曾汶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13页[3] 严存生主编 《新编西办法律思想史》,陕西人教社1989年版,第292页[4] 龙敬儒 《宗教法律规范初探》,中国法制出版社1995年版,第8页[5](美)哈罗德·J·伯尔曼著 《法律与宗教》,梁治平译,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15~16页
    [6](美)哈罗德·J·伯尔曼著 《法律与宗教》,梁治平译,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43页

  • THE END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不慎侵害的您的权益,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

专业院校

返回顶部

Copyright©2018-2024 国家人事网(https://www.zbxggc.com/)
All Rights Reserverd ICP备18037099号-1

  • 国家人事网微博

  • 国家人事网

首页

财经

建筑

医疗